首页 > 资讯 > 商业 > 正文
2023-03-21 16:21:17

独家:瑞信的生死周末

【这是雪贝财经第321篇原创文章】

作者:周闪闪

策划:老胡

上礼拜的最后几天,全世界的投资者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都在密切关注一个悬念:已运营了167年的瑞信能否幸运地活到周一(3月20日)。如大动脉被割破,在上礼拜的几乎每一天,这头世界排名前五的金融巨兽,每天都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被集中转出。

截至到2022年底,瑞信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为5000亿美元,在全球雇佣了近5万名员工,这家总部设在瑞士的机构,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

如果上述数据还不能证明此事非同小可。那么,我告诉你,如果任由其自由落体般破产,可能陷入风险的资金体量有多大呢?直至目前,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了1万亿瑞士法郎,相当于1.1万亿美元,或者7.6万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全世界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7个。

实际上,直到上周三(3月15日)外界才广泛意识到这家财团已经走到了生死时刻。那一天,瑞信股价在纽交所的开盘后一度暴跌近30%,收盘时下跌了24%,这是这家公司股价有记录的近40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更糟糕的情绪展现在债券的价格上,周三这天,瑞信2027年到期债券的出价已跌至面值的31%,而前一天还是72%,在3月初,这只债券的交易价格还能保持在接近面值的90%。

但是,瑞信董事长Axel Lehmann在当天将瑞信的麻烦归咎于“近期始自美国的银行麻烦太多,难以承受”。这个64岁的瑞士人在当天的会议上甚至称,不会考虑政府援助,他自信地声称该行重新恢复盈利能力不能和近期美国小型银行陷入流动性问题相提并论。

被瑞信危机拖累的是几乎所有欧洲主要银行,这些银行的股价有些在一天内跌掉了10%。但凡年长的投资者都会担心一种连锁反应:以往的每一次金融危机暴发时都遵循着一条清晰的轨迹,一开始会是一家较弱的机构影响一家大机构,大机构又影响其他所有机构。

最近一次恐慌记忆还是仅仅在15年前。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也标志着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当时,有超过13.5万名客户的超过1400亿美元财产陷于风险。

瑞信的客户主要是富有的家族或个人,以及企业,而非进行小额投资的普通工薪阶层和家庭,这使得风险扩散造成的破坏力可能会更大。但是,普通纳税人并无法从中幸免。因为,如果政府冲出来收拾烂摊子,拯救深陷困境的瑞信,买单的将是本分纳税的普通大众。

然而,如果任由瑞信破产,这个巨头必然会陷入混乱局面,而对全球的金融体系来说,避免危机传染,并消化危机都可能是一个更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度过黑暗的周三后,支撑投资者信心的筹码似乎只有一个了:瑞信“大而不能倒”。

果然,瑞士政府在周四决定立刻介入。这一天,瑞士央行紧急向该瑞信提供了500亿瑞士法郎(约合538亿美元)的流通性救援资金。这是瑞士央行的一次罕见但重要的举措,这实质上是在提供确保瑞信能履行合规义务的担保资金。

糟糕的情绪证明,这样的救生索远远不足以将瑞信拉出深渊,只是杯水车薪,目的是为了确保瑞信能够撑到周末。

以资金流出的体量和速度来看,如果在周末无法达成足以稳定局面的拯救方案,瑞信可能在周一限于破产。这意味着,留给瑞信和瑞士监管层的时间只有两天。

分拆出售和注入流动性自救都无法稳定局面,前者时间不够,而后者就像往深井里扔小石头。

最合适的搭救者是瑞信在瑞士国内上百年以来的竞争对手瑞银集团(UBS),而方式必须是整体并购。但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要撮合两大巨头合并,瑞士监管层几乎是要背负强人所难的道德压力。

瑞银不愿卷入风浪。这家机构在周六报出了最高10亿美元的收购价,而且是以瑞银的股票来支付。这显然是侮辱性的,因为即便以当时瑞信的市值来估价,这个报价只有其市值的30%。

时间表走到周六时,合并也几乎毫无进展。时间只剩一天,监管层最终决议强势介入,似乎是以强制性的方案要求两家机构达成交易。

周日,一份瑞银以33亿美金并购瑞信的方案被公之于众。瑞银将为支付30亿法郎(约合33亿美元)来完成这笔并购交易。在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瑞银集团主席Colm Kelleher似乎是一脸愤怒地离开会场。

毫无疑问,这笔交易包括大规模的政府担保和流动性规定,承担分更大风险代价的是瑞士政府,后者承诺将提供超过90亿美元,用来弥补瑞银收购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损失。瑞士央行还向瑞银提供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来促成这笔交易最终完成。

赶在周一到来之前,瑞信最坏的结果暂时被避免。但是,一个根本性的疑问还在蔓延:

这是银行的系统性问题,还是个别银行的“一次性事件”问题,对银行的信任真的会就此被修复吗?

虽然,瑞信客户资金被快速转出的危险情况,即便是全球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也无法承受。但是,瑞信的麻烦不是今时今日才埋下的。

过去几年,瑞信一直是欧洲银行业的问题公司。没完没了的丑闻和财务亏损已让这家拥有悠久历史和荣耀勋章的银行承受沉重打击。为修复信任,瑞信的高管被更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声誉一旦失去,一切都于事难补。

逃税、洗钱、关键客户格林希尔资本(Greensill Capital)破产,甚至是针对前任高管的调查导致的命案(超链《瑞信间谍命案》)。

过去一个月的急转直下只是触发死亡按钮的导火索而已。

导火索被点着是因瑞信承认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内部监控有重大缺陷。3月14日,瑞信表示,该行在2021年和2022年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发现了“重大缺陷”,审计机构给予否定意见。

随后,瑞信第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不会向这家机构继续增资助其脱困。外部环境也助长了火上浇油,随着硅谷银行的倒闭,市场避险情绪严重。

在早前的2021年,在主要客户Archegos Capital的爆仓事件中,瑞信损失最为严重,2022年其开始收缩计划,即便如此,仅仅是第四季度,瑞信的资产流失还是超过了1000亿美元。

瑞信距离大多数投资人都很遥远,不如继续回到人人都关心的的疑问:短短半月,硅谷银行与瑞信接连遭遇生死危机,这究竟是个案还是风险正在传染?

15年前“雷曼兄弟”的倒闭,归根结底是因为房产抵押贷款证券(MBS)的信用崩盘,而MBS经常作为抵押品,进行借款,甚至还通过衍生品,进一步放大了杠杆率。由于它被广泛运用在各种金融交易中,因此“传染性”极强。

相比之下,无论硅谷银行,还是瑞信股价暴跌,背后都未出现某种特定资产的崩盘。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认为,瑞信是因自身内控不足引发流动性压力的“个例”。

但是,全球对冲基金巨头桥水创始人达利欧不这么看。他在社交媒体领英上发文称,硅谷银行倒闭仅是短期债务周期泡沫破灭的开端,他认为未来一两年美国的经济金融情况将非常严峻。

达利欧因为准确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声名鹊起。

瑞信危机行至今日,已出现实际损失的的是总规模超过170亿美元(合约近1200亿人民币)的额外一级债权(AT1)的投资者们,这些债券的价值一夜之间已变为废纸,将颗粒无收。

在交易达成后的那天,瑞信董事长给内部员工们写了一封信:他承诺对于麾下这些银行家们的工资和奖金发放不会有任何变化,奖金将如期在3月24日打到他们的账户。